关灯
护眼
第282章 宁城胡市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想到并州的现状,吴咏也是深深皱起眉头。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些想法看起来很美好,但现实往往却是很残酷。

    这时并州刺史宋果,却是微笑道:“吴侍读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你不一定非要在并州开设互市,若是真能屯田成功,可以到雁门郡相邻的幽州上谷郡宁城胡市去交易。”

    “宁城胡市?”吴咏一愣。

    “对。”宋果笑,对吴咏的反应很满意。

    “宋刺史可否详细说说?”吴咏问道。

    宋果捻须笑道:“说起这宁城胡市,不得不提到乌桓和护乌桓校尉……”

    接下来宋果不紧不慢地为吴咏讲述宁城胡市的由来。

    众所周知,乌桓是系东胡一支。秦末,匈奴强盛,西汉初,这部分人为冒顿单于所破,自此受匈奴奴役,避徙至西拉木伦河以北的乌桓山以自保,遂称乌桓。乌桓人喜骑射,逐水草牧放,居无常处,他们也经营农业,种植耐寒的东穑(黑色糜子)。乌桓男子能制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

    汉武帝时,西汉打败匈奴,匈奴被迫迁到大漠以北后,乌桓人相继迁到长城附近的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的边塞外居住。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西汉王朝设置了护乌桓校尉,持节代表汉朝中央政府监护内迁的乌桓人,乌桓人则为汉朝守长城、抗击匈奴。但这个官职没有常设。

    东汉建武二十四年,乌桓遣使到洛阳向汉朝

    “奉藩称臣”。次年,辽西境外乌桓大人郝旦等九千余人,又到洛阳朝贡,表示接受汉朝的领导,并贡献了奴婢、牛羊、弓箭、虎豹貂皮等物品。光武帝刘秀在洛阳举行大会犒赏,赠赐宝物,封其部下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并允许他们居住于沿边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助击匈奴、鲜卑”。

    次年,东汉朝廷重新设置“护乌桓校尉”一职,负责对乌桓的管理、赏赐事务,并在宁城(也称宁县)开“胡(互)市”,定期与乌桓人进行交易。汉朝与乌桓人实现了和平与互市,开创了边境地区的和平友好局面。

    讲到这里,宋果又叹息说:“所谓成也胡市,败也胡市。近些年鲜卑时常寇边,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宁城胡市。”

    “这又是为何?”吴咏感觉今天学到了很多。

    “这一切都离不开利益两字……”

    原来胡人生产力落后,很多生活物资依赖从汉庭进口,很多在汉人眼中不值钱的小玩意,在胡人那里价值不菲,盐、铁器都能卖出很好的价钱,一些具有技术含量的日用品也是如此。而游牧民族部落盛产的皮毛、牛马之类,在汉庭有广泛需求。

    以前胡人多逐水草而居,屡屡南下劫掠,导致民族仇恨加深,愿意深入塞外与胡人交易的汉人商队越来越少。胡人生活物资匮乏现象加剧,便更依赖劫掠,那些

    离汉土不远的部落还好,远离汉土的胡人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心酸。劫掠带来战争和仇恨,更没有商人愿意深入塞外,于是恶性循环,仇越结越深。

    与胡人贸易,风险在于安全性。

    胡人世界习惯了弱肉强食,再加上经常迁徙,不重视信用和契约精神,早年多有汉商被骗、被劫、被杀事件发生。后来汉人学乖了,坚持在有保障的环境进行交易,胡人也意识到再胡搞瞎搞是贸易彻底断绝,汉人没胡人的东西能活,胡人却离不开汉人的产出,各大首领联合约束各草原部落,强调保障汉商安全的必要性,类似事件逐渐减少,但仍难免偶有悲剧发生。

    开设胡市,便成了保障双方权益的最佳选择。

    胡市开在汉境,有需求的胡人带货物来交易,汉商不用担心安全问题,边军驻守,胡人除非脑袋被驴踢过,否则应不至于萌生干一票就跑的念头。而汉庭是礼仪之邦,信用良好,即便很难避免执行者从中渔利,上下其手,但总的来说,胡人的基本利益相当有保障。

    胡市风险大,可单就生意层面而言,胡市利润惊人。

    胡市赚钱,对胡人和汉人来说都一样,带走各自的货物,回去转手一卖,好几倍的利润,让人眼红得不行

    自宁城胡市设立后,幽州就吸引了百余万汉人到各郡定居。

    乌桓也因此得到大量中原百姓的物资,他们便舍弃了原来逐水草而居

    的游牧生活,当起了掮客。

    先是将汉人的物品卖向鲜卑,又将鲜卑各族的牛羊、毛皮等物品低价收购,转而又高价出售给汉人。

    这样一来二去,不仅收益颇丰,还没有了那种刀尖舔血的危险,也吸引了塞外鲜卑逐渐向辽东、辽西、代郡、上谷四郡内移动,与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乌桓杂居,以便与汉朝进行互市。

    于是汉安帝永初年间,朝廷允许鲜卑在宁城“通胡市”,进行贸易,还决定护乌桓校尉兼理鲜卑事务,在宁城“筑南北两部质馆”接待鲜卑各部。鲜卑一百二十个部落都遣使“入质”宁城,与乌桓人一样放牧、垦种、互市,归附于汉朝。

    本来一切都向汉庭有利的方面发展,但就在这时出现了一个人,那就是檀石槐。

    在檀石槐的小时候,鲜卑族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发生内乱,各个大中型部落都在相互攻伐,草原上生灵涂炭,不得安宁,牧民们东躲西藏,民不聊生。在鲜卑北方的丁零人、东方的扶余人和高句丽人、西方的西域一百多个小国以及乌孙人、南方的汉人、匈奴人和乌桓人纷纷乘人之危,行痛打落水狗之举。

    鲜卑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下,经常被来自四个方向的敌人攻击,特别是最为强大的汉人,汉人们根本不用出兵,只要汉廷下令不允许鲜卑人到汉人的宁城县进行互市,就能使鲜卑人遭受巨大损失,陷入物资

    短缺的境地。

    特别是汉人比鲜卑人聪明,汉国不用直面鲜卑,而是扶持了在幽州的乌桓和在河套地区的匈奴,来对付鲜卑人。由此,内忧外患的鲜卑人渐渐失掉了对未来的期盼。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身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鲜卑人都希望有一个雄主勇敢地站出来,统一整个鲜卑,壮大鲜卑。

    檀石槐于是便应运而生了。他为人稳健、足智多谋,年纪轻轻地,就被推举为他们部落的大人,由此初步有了实力。

    檀石槐眼光独到,对鲜卑民众的诉求很清楚,就连一部分上层贵族也十分渴望统一。于是他率领部众登上弹汉山,向鲜卑草原发出呼声,要求其他鲜卑部落前来归附。

    鲜卑人喜悦,许多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附,于是檀石槐只在一夜之间便成为鲜卑族中比较强的势力,后来又在多次对内战争中兼并其他部落,余下的部落纷纷请立他为大单于。

    檀石槐统一鲜卑之后,又发动多次对外战争,扶余、丁零、西域、高句丽,纷纷被他击败,匈奴和乌桓不敢与之争锋,鲜卑一跃成为塞外第一大族,就连最强大的汉国,他也屡次入侵,劫掠吏民,汉人遭受重创,却对他无可奈何。

    后来檀石槐逐渐意识到,汉人之所以强大,是因为身为农耕民族的他们,农业的生产力要比游牧渔猎的鲜卑高。于是檀石槐在入侵汉国时,有意掠夺汉国的读书

    人,以及汉人农民和工匠,他们带给了鲜卑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及先进灿烂的文化。

    开始有一些鲜卑人学汉人种田,鲜卑贵族也有不少人学习汉学,汉国工匠也使鲜卑人的冶炼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打造兵器,不用再像以前一样过分依赖汉人了。

    “近年鲜卑频频劫掠汉地,边郡多对鲜卑采取拒止政策,塞外很少有商人前往,这更激发了鲜卑人的不满,更加疯狂地劫掠百姓,朝廷不得已将边郡百姓迁往塞内,由此汉退胡进,大势所趋,塞外的安全难以保障,宁城胡市也更加繁荣。”

    宋果侃侃而谈,显然他花了很多心血来了解这些鲜为人知的知识。

    吴咏认真听着,不断点头。

    跨族贸易利润非一般丰厚,宁城胡市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如此繁荣,肯定是多方势力协调的结果,说不得就有鲜卑人参与。

    “这也是我不愿你在并州开胡市的原因,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宋果沉声道:“就是并州这些内附的南匈奴部落,也经常去宁城胡市交易。这其中牵扯的势力不可胜数,不要低估这些势力,哪怕是不起眼的小势力,能延续不倒,皆有自立于尘世的道理和本钱。如果让他们没饭吃,他们会不惜代价,不择手段报复和破坏……”

    “跟异族做买卖,很容易被有心人带风向,很容易惹来是非。打个比方,有人举报你私下卖好刀给鲜卑,

    朝廷将会如何处置你?”

    吴咏倒吸一口凉气,这妥妥是杀身之祸,朝廷绝对不会放过自己。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而且谣言这东西未必止于智者,重点在带风气,带情绪,哪怕是手段相对拙劣的栽赃,声势够了,也能让受害者百口莫辩。即便造谣者拿不出有力证据,但人家本就不需要过硬证据,自证清白的话,跟造谣者有关系吗?就算有,也应该是多造几次,让辟谣者疲于奔命……

    “多谢宋刺史提点!”吴咏想了半天,最终叹息说,“既如此,胡市一事就此作罢,小子以后只做屯田。”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竞月贻香总裁宠妻:北爷悠着宠超神学院之银河崛起网红的一百种红法[快穿]超级女婿我的群聊通诸天巨星招募计划我把漫威搞砸了剑名不奈何神医狂妻:闪婚老公,别闹!战天龙帅半夏我的宠物实在太靠谱了我有无数法术位仙武剑尊中州录迷情只是同桌一场末世:我能操控丧尸君行未远之楼兰怨霍少,太太又又又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