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1章 风起云涌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朝堂之上,众臣子低着头,莫敢作声,天子沉着脸,俯瞰着众人的神色,顿觉一股气憋闷在心。

    静默了片刻,天子冷笑了一声,说:”既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自己的文采和见解能比的上那位林姑娘,那就每个人回去各抄一遍林姑娘注解的四书五经,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限抄完,之后每个人提交一篇政论上来。“

    皇帝陛下轻轻巧巧的下了一道指令,还不待众人反应过来,甩甩衣袖就退了朝,留下一堆大臣叫苦不迭。

    但是,此时已经是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现下最重要的是即刻把书搞拓印了,好带回家去抄,要不然恐怕要误了时间。

    皇帝陛下已经甩甩衣袖走了,丞相大人自然是要主事的,他当即命令人将黛玉的手书送去修书处拓印了,然后再给各位大人家里送去。

    丞相吩咐完,就要退出朝堂,路过贾政时,非常微妙的看了贾政一眼,似是有话说,贾政都把背挺直了,等着他开口,他却只叹了口气,瞥开了眼,退出了太和殿。

    御花园内。

    太子奕钧问天子:“父皇,为何要让众臣抄书?”

    皇帝一边打着太极一边漫不经心的说:“不止众臣,还有你。”

    “那些老家伙,平日里只会嫌弃朝廷给的俸禄少,一门心思钻研升官发财,没一个手脚干净的,导致现在学问还比不上一个闺中女儿,朕如何能不敲打敲打?”

    奕钧:“那姑苏的林姑娘,文采见解,真有如此厉害?”

    皇帝没有立即回答,一套太极打完,拿了来福递上来的汗巾擦了擦汗,又将汗巾甩回来福端着的托盘,说:“厉害不厉害,你回去抄一遍就知道了,别在这里杵着了,回去好好抄书。”

    看来天底下的父亲都还是偏心女儿的,皇帝也不例外,对奕环百般宠爱,对她一母同胞的兄长,就没什么好言好语了。

    可怜那奕钧,原本只是想在父皇面前装个傻,体会一把父慈子孝,没想到你被当头泼了一盆水,现在是真的傻眼了。

    忙不迭,行礼告退,麻溜滚回去抄书。

    黛玉和奕环正式去上书房念书,已经是六月份了。

    恰逢那段时日,上至太子殿下,下至京中文武百官员都在抄写黛玉注解过的四书五经。

    正所谓上行下效,天家随便的一件小事都会引起民间效仿,何况是这么大的事情。

    很快,京中就掀起了一股四书五经热,坊间的声音也多了起来。

    有的说,天子这么大的手笔,这必然是要跟明年的科举挂勾。

    因此,就有本事大些的书贩不知道从那里弄到了黛玉抄写的四书五经版本,大肆拓印、贩卖,惹的广大学子争相抢购。

    有的说,天子这么做,是有意捧那位姑苏林姑娘,怕是那位林姑娘他日富贵不可言。

    又有人说,皇帝陛下这么做,是有意敲打文武百官,要众臣不要忘记为臣根本。

    总之,说什么的都有,一时之间,京城风起云涌。

    百姓爱热闹,上书房的师傅也爱热闹,也从修书处要了一套黛玉抄写的四书五经研读起来,上课也多围绕黛玉的见解展开。

    原本,上书房的师傅上课也离不了四书五经,偏偏,四书五经枯燥了些,平日里皇子公主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但是,此番皇帝陛下如此大手笔的一道政令,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无论是想要抓住风向标讨皇帝一个好,还是出于一些其他琢磨不透的原因,黛玉陪奕环来上书房的学习的这段时间,上书房比往常要热闹的多。

    好像四书五经,突然多了些无形的吸引力。

    太子奕钧,自有3位帝师,虽然皇帝偏心,当时关系到大统的事情他倒是非常拎得清的,给太子选的帝师皆是威望与学问冠及众臣的,因此太子自然用不上道上书房来学习。

    除此之外,其余的年岁到就学年龄的公主皇子,皆是日日不辍的来上书房。

    连北静王这种已经封了王的,原本无须再日日早起来上书房读书,也跟皇帝请了旨意,继续来上书房读书。

    不过,他只挑了一个后排靠边的位置安静的坐着,刚好和来陪读的黛玉坐在一条线上。

    北静王,大部分时候都只看着一个方向,也不言语,让人拿不准他到底有没有在听上书房的师傅讲课,但是偶尔碰到争论性比较大的问题的时候,还是会说一两句话的。

    比如,关于德治好,还是法治好这个永恒的辩题,他就积极的参与了。

    《论语》为政篇有一句话,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以政治权利和刑法来治理约束百姓,百姓虽然会因为害怕要受刑法而不去犯法,却不会因此产生羞耻心,但是若是以礼节和以道德来规范百姓,百姓会因为羞耻心守规矩。

    孔子主张德治礼治,但是这个真的就一定完美吗?北静王就心存疑惑。

    北静王:“师傅,若天下君主,都以德和礼规范百姓,而不用政权和刑法,那么请问师傅,碰到逞凶杀人者,当如何?碰到强取豪夺者当如何?碰到屡教不改者当如何?”

    “难道,皆要靠道德和礼仪去教化吗?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些礼仪道德崩坏者真的可以教化吗?真的值得教化?”

    “孔子也曾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那么是不是又与此相矛盾了呢?”

    上书房的老师傅,没想到自己一把年纪了,居然被未及弱冠的北静王问懵,一时恁了神,但是,他是传统的老顽固,因此也不肯就此示弱,勉强说了句:”圣人所言,必然不会错。“

    众皇子皇女见如此,也开始了激烈的争论,有的人说德治好,有的人说法制好,双方各执观点,一时之间也分不出各胜负。

    黛玉始终不言。

    北静王一直有在注意她的反应,其实大部分时候黛玉脸色都是平静的,偶尔会蹙一下眉,北静王看了好一会,终于忍不住问了一声:”林姑娘以为如何?“

    北静王虽未及弱冠,但是声线却已经变了,是低沉暗哑的男人声线,辨识度非常高,因此他的声音虽然轻,但是大部分都听到了,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都停下了争论,转头来瞧黛玉。

    黛玉倒不是那种小家子气怕人瞧的女子,此事是课堂上,也不必拘礼,于是就在座位上,清了清声音说:“我虽不比诸位王爷、皇子、公主出生在皇室,从小就对朝堂之事耳濡目染,倒也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后又住在外母出,府宅之地的是非倒是也见的不少。”

    “就拿府宅之地来说,虽说大部分的奴才丫鬟都一心向善,却也不乏有些欺主的,若是主家的一味以德治人,以礼治人,那他日,欺主的奴才就只会越来越多,但,若是主家,都只以规矩制度治人,虽然震住了人,却不能奴才们在心里有归属感,真遇到问题怕也不能与主家同心。”

    黛玉说来说也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人急了,问:”林姑娘,你就说,到底是德治好还是法制好。“

    北静王给说话的皇子,递了一个眼刀子,那皇子是各嫔妾生的,平日里也无甚话语权,当即闭了嘴。

    黛玉又说:”秦朝以法治人,秦始皇虽雄才大略,一统天下,立下不世之功,却因为法治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因此不得民心,被项羽刘邦所灭。“

    ”后来,汉武帝虽然穷兵黩武,却也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了‘春秋决狱’等政策,将儒学融入倒法制当中,真正做到经世济民,后世子孙,千万年皆食其利。“

    ”由此可见,国家不可无法治,却也不能没有德治礼教,正所谓法不外乎人情,只有将两者融汇贯通,方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黛玉说完,全场沉默了半响,最后是北静王率先反应过来,鼓起了掌,连声赞扬,其他人这才反应过来,也跟着鼓掌,有些人甚至都没有听懂,见别人鼓掌也就跟着鼓了。

    那日之后,北静王时常借口有疑问,到翠绿阁拜访。

    每回来,都带些东西,倒也不是什么名贵的物品,有时候,是一束花,有时是宫外名品斋的糕点,有的时候是一些民间小玩意,总之没会都不一样。

    但是,北静王每回来,都只问一个问题,等黛玉答完,就再也不问了,若是奕环在,就借口在翠绿阁多待会,若是奕环不在,他也不敢旧留,许是担心黛玉被说闲话。

    奕环从小在宫中,什么没见过,多少能看出来北静王是个什么意思,黛玉却时常是一副淡然的样子,北静王问什么答什么,也没有赶人和不耐烦的意思,当然从身份上来看,她也不能这么做。

    奕环也拿不准她到底明白不明白北静王的心思,说她明白吧?她表现的太淡然,和对其他人并无差别,说她不懂吧!奕环也不太信,聪慧如她,怎么可能一点也察觉不出来。

    或许是不曾心动吧!

    奕环这么想着,因为不曾心动,所以无所谓。

    奕环突然有点心疼北静王兄,北静王收到她忽然投递过来的一个同情的眼神,恍了下神,却也不以为意。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重生第一纨绔:帝少,指教了!天若有情重生之温婉宜人剑出青鸣有人想踏天从血疗术开始做古神护妻狂婿一寸相思时繁星封云霆南枝霍寒洲恐怖游戏:每周一个鬼故事斗罗:没有武魂的我修炼体术!抽奖得万物我用身体封魔神重生,我就想当个富二代是柠檬味的斗罗之清河传奇军旅:笑我学渣?我考入最牛军校光明奥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