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百五十三章 铁甲时代(三)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铁甲舰时代中期,主力舰的火力布局真正完全以重炮为核心,可以称之为大舰巨炮时代的开始。

    当火炮的威力够大能入了设计师法眼的时候它们才会被新军舰选择,先考虑够不够猛,然后再考虑装多少的问题。

    风帆战列舰时代主力舰确实就已经在孜孜不倦地向“大”的方向发展了。

    人们印象中的特大型战列舰如西班牙“圣三位一体”号。诚然是大船中的负面典型,但并不是“少数几个大到难以操纵的个例”。

    “圣三位一体”号,她常被形容为一艘大到笨重迟缓难以操纵的战舰。

    然而实际上她还远远没有达到风帆战舰尺度的极限,更不是最大的风帆战列舰。

    与其尺寸相仿的战舰中不乏十分成功的设计。

    “圣三位一体”的极差实用性更多是由“违章建筑”即加盖一层火炮甲板造成的。

    1769年下水的“圣三位一体”龙骨长50.82米,排水量约为4950吨,在她建造的年代堪称举世无双的巨人。

    所以说,真正的王者永远是时代,时代在进步,过去能够称王称霸的东西,放在几十年后,可能小的可怜。

    以前觉得买一台21寸纯平彩电都是了不得的稀罕物件,现在再看看?80寸都嫌小!

    再过几年,100寸都不见得能被看得入眼!

    所以,“圣三位一体”的无双地位并未保持多久,这个尺寸只是之后一级风帆战列舰的一般标准而已。

    法国于18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的“海洋”级战列舰在体量上就已经超过了“圣三位一体”,“海洋”级为120门炮战列舰,载重2746吨,排水量5098吨。

    这级战舰出自杰出的海军工程师雅克-诺埃尔·塞内之手。

    极度成功的设计使其成为法国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标准化主力舰,自1782年始,法国人累计计划了多达20艘该级舰及改进型的建造,其中15艘成功建成。

    1798年尼罗河口战役,纳尔逊指挥的英国舰队几乎全歼了实力相当的法国埃及分舰队,油画中正在燃烧爆炸的巨舰就是时为法方旗舰的“海洋”级战列舰“东方”号。

    军舰造的更好并不能使法国人在海战中取得对英国的决定性优势,因为皇家海军可靠的铸铁炮、训练精良的水手都是法国人不可及的。

    制海权是大不列颠民族的国防底线,性能优异的法国巨舰自然使英国人艳羡不已又压力山大。

    为了使英法装备水平重归平衡,皇家海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开始建造自己的120门炮战列舰——喀里多尼亚级。

    喀里多尼亚级的尺寸也与“圣三位一体”差不多。龙骨长51.97米,载重约2600-2700吨。

    首舰“喀里多尼亚”号于1797年下达订单,1808年下水。

    参照了“海洋”级的部分设计,“喀里多尼亚”级同样是一型十分成功的战舰,1797年至1841年的四十多年间英国建造了多达12艘该级战舰及其改进版。

    她们是皇家海军在19世纪上半叶当之无愧的主心骨。

    皇家海军的下一代核心“皇家阿尔伯特”级、“威灵顿公爵”级(120门炮)与“皇后”级(110门炮)排水量更是纷纷达到或超过了5000吨,被改建为蒸汽舰之后甚至增加到了6000余吨。

    大名鼎鼎的“君权”号,是皇家海军最常使用的传统舰名,可以通过对比几代“君权”号战舰的尺度了解这种向胖生长的进化趋势。

    加上1804年为乔治三世国王建造的皇家游艇“君权”号,皇家海军历史上有过八艘以“君权”命名的舰艇。

    去除作为皇家游艇的第四代,第一代到第六代最初设计时都是纯粹的三层甲板头等风帆战列舰。

    第一艘“君权”号在1637年以“海上君王”的原名下水,服役间改过两次舰名“君主”与“君权”。

    她是皇家海军拥有的第一艘三层甲板战列舰,她的龙骨仅有39米长,有效载重仅1522吨。

    这艘绰号“金色魔鬼”的战舰代表着战列舰时代的开始。

    第二代“君权”于1701年下水,载重1882吨,龙骨长43.2米。

    第三代君权于1786年下水,载重2175吨,是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柯林伍德少将的旗舰,率领英国战舰第二列纵队冲入法西联合舰队阵列。

    第五代“君权”胎死腹中,本是“皇后”级110门炮战列舰中的最后一艘,于1832动工,1838年取消。

    “皇后”级战列舰龙骨长53.1米,载重达到了3,083吨,排水量4,971吨。

    第六代“君权”号属于“威灵顿公爵”级,1841年首舰“威灵顿公爵”号作为纯粹的风帆战列舰下单订单,原设计龙骨长52.1m,排水量5892吨,载重3186吨。

    因为中途修改设计加装蒸汽机直到1849年才得以开工,这使其成为皇家海军第一级蒸汽战列舰。

    蒸汽化后的“威灵顿公爵”级吨位明显,排水量达到了6201吨,载重增长为3966吨。

    然而三号舰“君权”号却没能成为一艘威武的头等蒸汽战列舰,她的传奇命运后面会提到。

    第六代“君权”的同级舰“威灵顿公爵”号,照片中可见甲板上巨大的主机通风桶。

    由此可知道,在战列舰时代开始之后二百年的时间中,三层甲板风帆战列舰的载重整整增长了大约一倍。

    体积也扩大了一大大大大大圈,最后一代纯风帆一级战列舰已经是排水量接近六千吨的庞然大物。

    甚至有法国瓦尔密号这种超过6000吨却在服役期间从未进行蒸汽化改装的四层甲板怪兽,大船中的又一反面典型。

    据时间排列的皇家海军主力舰吨位表,1849年之前的战舰吨位使用的是“载重”而非排水量。

    可以明显的看出风帆时代战舰体格的扩大趋势,蒸汽机的运用只不过是这种趋势的高效催化剂罢了。

    风帆时代战舰体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搭载舰炮的体量却并没有跟进扩大。

    反之,宏观来看风帆时代的舰炮有一种越来越轻的发展趋势!

    战列线时代早期皇家海军的战斗序列中曾短暂出现过重达8000磅的60磅炮,著名的“金色魔鬼”,第一代君权号“海上君主”在1639年下水时就计划装备这种重炮。

    但很快为更加明智、轻量化的20门42磅炮替代。

    实际上42磅级的加农炮对于风帆战舰来说还是太重了,其缓慢的开火效率也难以满足作战需求,是为一种争议武器,多次惨遭抛弃。

    这就好比五灵神车,你再怎么能跑秋名山,那也是在空载的基础上,但凡装满人跑一个试试,不摔到山坡下面才怪!

    1677-1716年间,42磅炮是整个皇家海军的最重火力,只有一级战列舰的下层甲板才会配备。

    1716-1740年,42磅炮甚至也从现役武器中退出了。

    1740-1792年,该级火炮再次列装。1792年再次基本退出。

    拿破仑战争的大多数阶段,皇家海军战斗序列中最大的火炮只不过是2.8吨重的32磅炮。

    更难以想象的是,直到19世纪40年代68磅加农炮列装前32磅炮一直都是皇家海军的最重火力!

    除此之外,有些英国战舰会在甲板配备轻便的短管68磅卡龙炮补充近战中的大口径火力。

    法西联合舰队手中的最大家伙稍微重一点,炮重3.25吨的36磅长炮。

    那个时代的舰炮大多远远不能与要塞炮比体格。

    装备在要塞之上的大炮脱离了木制浮动平台的拘束,体量限制比舰炮要小的多,对于战舰来说过于笨重的火炮之于炮台却是正合适的。

    用现代的思维来说,就是平台的重要性,你再怎么牛B,不给你一个好平台施展,再牛B也白费!

    自己出去浪去?那也是个死!

    西方列强之外,武备远远落后世界步伐的清代手中都不乏体量惊人的重型岸炮。

    比如原布置于金州的要塞炮“镇国大将军”足有4.01米长,这还远不是现存清代国产红夷炮的最大者,当年,一门扼守旅大地区的重炮炮长达到了4.5米,口径20厘米。

    须知清代万斤大炮的炮长一般只有3.5米左右,炮长超四米的火炮则可能有1.2万~1.5万斤(7.08-8.85吨)的体量。

    奥斯曼帝国于1790年左右制造的重型青铜炮,重5.2吨,能够发射重56千克(超过120磅)的炮弹。青铜的炮用性能远好于铁,成本亦然。

    不过按照世界标准,清代国产重炮是十分不够格的。

    根据炮身铭文,道光年间制造炮重八千斤(4.72吨)的铁炮“耀威大将军”与一万斤(5.9吨)的“扬威大将军”“受药二百四十两,配弹四百八十两”,竟然只能发射约17.7千克的炮弹,与36磅长炮17.6千克的炮弹接近。

    华夏铁炮比与自己发射相同磅数炮弹的西方铁炮足足付出了30-40%的额外炮重。

    为弥补自制火炮的不足,鸭片战争前邓廷桢、林则徐、关天培、琦善等人设法自葡澳引进不少葡萄牙68磅黄铜岸炮。然而清军落后的炮架、炮台、炮术以及对于近代战争的浅陋认识使手中威力尚可的国产与进口重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战效能。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绝世驭鬼师:邪王,要翻身!阴人勿扰总裁是个缠人精初夏盛恋(沈瑾萱慕煜城)如意剑仙重生农家明月征伐四海我的拳法本应镇压诸天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女配她是满级绿茶宿傩是我亡夫野痞绅士十连!我抽到了古琴少女和星际大佬的开荒日常人在一拳:开局推演八奇技开局一个初始技能绿茵中场大师差点成太监的开国皇帝娱乐,我带着明星队荒岛求生华娱从北电2002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