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百八十一章 格物致知
上一章 书架 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狄青点了点头径直穿过院门走了进去,文天祥正在慢条斯理喝着茶,眉毛拧成一块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文老好雅致啊!这茶不赖!”狄青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浅尝一口,茶味沁心,回味甘甜,狄青砸了咂嘴在文天祥身前坐下道:“文老我有事想找你帮忙。”

    文天祥笑道:“你小子这能耐还有你办不到的事吗?我一个糟老头子能干啥?”

    狄青敲了敲桌面道:“这件事还真得靠文老才能做到。”

    文天祥拿起茶杯轻缀一口道:“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答出来了老夫就答应帮你。”

    狄青正色道:“文老请讲!”

    “格物致知的境界到底是何解?这个问题困扰老夫很久了!”

    狄青微抬眼皮大脑飞速转动着,他记得明朝的时候有个叫王阳明的坐在竹子跟前格物致知,“格”了七天的竹子,道理没悟出来人差点没了。

    王阳明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他就和他的朋友商定去“格”。他的朋友用了三天时间,孜孜不倦地“格”了三天竹子后,“劳神成疾”,不得不放弃。

    王阳明觉得,这是他精力太弱的缘故,于是,他亲自去做,不分昼夜地全力"格竹子",连续做了七天,等待他的依然是失败,病倒了。因此,二人叹息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从中国科学的发展史来讲,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否定,其影响好像是负面的。“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其中的“格”是研究的意思,“物”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客观事物取得知识。荀子说“大天命而思之,制(知)天命而用之”,就有些崴了,大体上还不错。崴就崴在他把“格物致知”简化为“大而思”,其中可能的实验研究被排除了。

    到朱熹,他提倡“格物穷理”,就是要通过认识大量现象来总结一种普适的规律。朱子的理学,别的不论,但格物穷理是对格物致知正确的具体化。

    但到了王阳明,他要实践一下怎么格物穷理。于是一连七天静坐在他办的书院里观察(就算“格”)竹子,想悟出竹子的道理。他废寝忘食、目不转睛地看着、想着,一直坐得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没想到文天祥也有一天会跳进格物致知的死胡同里出不来,这个东西能悟出来的无一不是古代的大贤。

    狄青苦笑道:“文老你可是真的会难为人啊!”

    文天祥指着狄青笑道:“你小子脑袋好使,老夫一看你这反应就知道你已经有了答案,快快与老夫说来!”

    在古代,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而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脚踏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有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以求到的。

    显然对王阳明而言,此路不通,他当然就要另辟蹊径!

    所以王阳明知道格物致知的弊端,所以后来王阳明龙场悟道,创立心学。其实就是对理学的一种超越,在中国哲学史上是特别重要,就是因为此路不通,必须另辟蹊径。王阳明从此对理学产生怀疑,并最终超越了理学,开辟了阳明心学。

    “晚辈以为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乃至世界的意义,都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你自己的内心为你自己附加的意义。”

    文天祥闻言动作瞬间停滞,目光变得幽深,不断思考着狄青的话。

    “其二则是铭记:佛不渡人,唯人自度。”

    “只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完善自我工程,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此,磅礴的胸襟,睥睨山河、指点江山的气势便由此而来,为开创一代伟业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文天祥眉目舒展开,扶着胡须点了点头说道:“还有吗?”

    “第三,知行合一!”

    “知道的道理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完善,才是真正的道理。只是知道,但是并不能践行,不能指导实践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道理,我们要做到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文天祥在嘴里念叨几遍后猛地瞪大眼睛,站起身朝狄青深深地鞠了一躬,“达者为师!文天祥今日受教了!”


目录 存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随便看看: 若能相守深度索爱,老公生猛萧天宸苏樱万灭剑帝叶辰是哪部小说的有个女儿叫叶萌萌男主角满级大佬重生后又A又飒盛无年成为男主的女儿后[快穿]王谦苏酥_幼崽饲养员林锋刘寡妇战力太低,世界都怕我早夭被催婚后,我租了个男人回家中古震旦:龙起都市神医: 九个姐姐迎我出山江羽温亦欢无限天灾,囤货生存小公主进圈后和大佬恋爱了诸神回避惊!玄学老祖一张嘴就有人要凉虫族之家养小废物是雄虫?